买公司平台,「财税体制」 什么是财税体制改革_「松汇智企」

城市

  • 推荐城市: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公司资讯买公司平台,「财税体制」 什么是财税体制改革
买公司平台,「财税体制」 什么是财税体制改革
发布者:松汇智企 点击: 发布时间:2021-02-20

财税体制: 什么是财税体制改革

现行财税体系有三个顽症:“双轨制”造成部门利益、与民争利现象不断;地方预算审计监管不力,预算外资金过于庞大,保全和合理使用的风险很高;对事关稳定的社保保障不力。要体现财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国家财税体系。

其他答案: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地方财政收入也会跟着增加。但各地的具体情况不一,税收充裕程度的差别很大。关于地方税体系建设,已有若干年的探讨。地方作为财源支柱之一的资源税有必要改革,其方案也已经讨论了不少年,大方向是把资源税负合理提升,在引导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的同时,也增加地方财力。但是前几年资源类产品价格不断走高,那时出台提高资源税这样的措施,就等于是给物价上涨“火上浇油”,无法操作。而去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在快速下滑过程中首先要提振企业信心,也无法推出资源税的改革。所以资源税改革一直在等待时机。 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事项,是物业税即房地产税的改革。现在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其开征方案。这种在不动产保有环节征收的税,有助于使土地一级市场的收入水平和住房的价格水平趋向理性与较平稳的状态,减少“泡沫化”倾向。 财税改革方面,这将是下一时期的重头戏之一。我国财税改革其实一直在进行中,大的思路是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 所谓“分税制”,按照比较规范的形式,应该是各主要税种都合理地划分为不同层级政府的税基,即税种在配置上分别归属于国税和地方税,而且地方税需具体到地方的某个层级上。当然,也不排除必要的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就是把增值税做成共享税,其他基本上都是按照分税制来处理的。当时对资源税也称为共享税,但资源税中,其实也只有海洋石油税收归中央支配,其它资源税都归地方支配;增值税中央拿四分之三,地方拿四分之一。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迫不得已,共享税种越来越多———证券交易印花税、营业税也成共享税了。2002年所得税不再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以后,也无法让中央或者地方独享,所以也变成共享了。再加上实际上出口退税近年也是地方和中央共同分担,这样一来,最主要的税种几乎都成为共享税了。 以后要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应按减少共享税的方向努力。某些税收收入归属应该是比较清晰的:资源税实际上主要就是地方税,只有海洋石油不好界定对应的地方区域,所以可能还要继续归中央。物业税开征后,也应是地方税。现在这一点就可以明确。 所以这样一来,财税改革将可以使分税制在省以下无法落实情况下的地方“正税”不足状态,变成一个豁然开朗的新状态。

财税体制: 2017年财税体制改革怎么改-百度知道

展开全部 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与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决定》指出,审核预算的重点要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这一原则命题揭示的重大政策转向是,税收不再是各级政府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预期目标。这有利于税务机关按照法律征税,避免为了完成任务多收或少收的体制弊端。不仅如此,这一原则规定打破了各级财政固有的“重收入、轻支出”的倾向,有助于推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助于纳税人判断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另外,《决定》指出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以及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以期为增强预算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提供重要机制保障。二是完善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存在与公共治理的基础,也是实施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工具。《决定》提出深化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乃至将增值税推广到全部服务业,把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推进消费税改革,调整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三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而中央通过大量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因此要由粗到细设计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明细单,列明各自专享事权以及共担事权的共担方案,并在今后渐进优化与细化。在明确政府间事权划分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余缺,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在此基础上,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收起回答

财税体制: 什么叫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30年来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进行展开,一个是财政收入方面,也就是税收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04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步推进的改革,现在正在进行。第二个领域是在财政预算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个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现在也正在推进。第三个部分是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这个方面的改革在1978、1979年的时候已经进行过重大的改革,到1994年又进行了分税制改革,这个方面的改革到目前为止虽然在推进,但是推进得相对比较慢。 未来财税体制的核心难点究竟在哪个领域?今后怎么样推进。根据十七大的文件所提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已经观察到的问题,我们认为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难点是在我上述讲的三大领域当中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也就是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是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难点。当然在其他两个领域当中,改革的技术性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包括一系列的税制的进一步的完善,包括预算的体制的改革,支出方面的改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预算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当中的核心难点,而且是要首先加以推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它涉及到了八个方面的宏观层面的其他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包括财政其他领域的改革。 首先,第一个方面,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激励机制是有关系的,最近这两年经济偏热已经反映出了地方政府投资的动力是比较强的,这个问题当然有各种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就是现存的体制具有比较强的投资激励,因为简单的一个理由,当你的投资规模越大,你的生产企业越多,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对也高,这是政府间财政关系体制就是这样设计的,所以我们中国的财政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这种体制,我概括为一种比较有激励性的投资体制。这个体制当然它的优点和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我们中国整个的经济发展,我记得台湾的一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讲过这个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这种动力机制是比较强,但是又存在着非常多的弱点。 政府转变与公共服务不足有关系,这种体制地方政府首先要追求经济的增长,然后才能再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我记得上次去年的在海口开的类似这样的一个会议当中我谈过这个问题。第三个领域关于区域间的差距扩大的问题,也是与政府间关系有关联的。第四,关于土地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来讲,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当然有产权方面的问题,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跟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而使得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来筹集它的财源也是有直接关系的。另外,还涉及到我们财政方面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管理问题,以及地方税体系的问题,另外我们整个税制的完善也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直接相关,因为现在省以下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的80%左右是来自于营业税,营业税是增值税的不完善的延伸,要完善增值税就比较涉及到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问题。最后在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着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相关联的问题,所以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论述,也就是说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现在它的制度的不完善和需要的改革和遇到的难点都涉及到了整个宏观层面,以及财税体制改革问题,所以我认为是一个核心难点。 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当中,对于财税体制的改革一共讲了四句话,我认为都是围绕着政府间财政关系和体制改革来说明的,所以从政府层面上来讲,也可以看作将政府间财政关系作为下一步进一步财税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 既然政府间财政关系这样重要或者说是一个核心难点,我们现在要进一步改革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或者说完善94年的分税制这样一个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这个关键就是我们继续沿着原有的思路和路径去进行改革来实现新的目标,所谓新的目标就是在十七大当中提到的,“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新的目标,因为这句话提到了两个新的提法,一个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个目标94年的时候并没有作为一个制度和调整改革的目标。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一个新的提法,“十一五”的纲要当中提出来的,十七大当中进一步明确了。围绕这两个新的提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如果用94年分税制改革的渐进式改革的办法和原有的路径是否能达到这些目标呢?我个人现在不敢说肯定不行,但是我存在疑问。 为什么?目前政府间财政关系经过了94年分税制改革以及02年的进一步调整,目前政府间财政关系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要达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们曾经在研究报告当中提出过,可能至少需要25年左右的时间,就是渐进式的改革。目前的状况,中央财政的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06年按照我原来讲过的两个口径计算,第一个口径已经占到52.9%,但是也不... 收起回答

其他答案: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地方财政收入也会跟着增加。但各地的具体情况不一,税收充裕程度的差别很大。关于地方税体系建设,已有若干年的探讨。地方作为财源支柱之一的资源税有必要改革,其方案也已经讨论了不少年,大方向是把资源税负合理提升,在引导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的同时,也增加地方财力。但是前几年资源类产品价格不断走高,那时出台提高资源税这样的措施,就等于是给物价上涨“火上浇油”,无法操作。而去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在快速下滑过程中首先要提振企业信心,也无法推出资源税的改革。所以资源税改革一直在等待时机。 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事项,是物业税即房地产税的改革。现在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其开征方案。这种在不动产保有环节征收的税,有助于使土地一级市场的收入水平和住房的价格水平趋向理性与较平稳的状态,减少“泡沫化”倾向。 财税改革方面,这将是下一时期的重头戏之一。我国财税改革其实一直在进行中,大的思路是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 所谓“分税制”,按照比较规范的形式,应该是各主要税种都合理地划分为不同层级政府的税基,即税种在配置上分别归属于国税和地方税,而且地方税需具体到地方的某个层级上。当然,也不排除必要的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就是把增值税做成共享税,其他基本上都是按照分税制来处理的。当时对资源税也称为共享税,但资源税中,其实也只有海洋石油税收归中央支配,其它资源税都归地方支配;增值税中央拿四分之三,地方拿四分之一。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迫不得已,共享税种越来越多———证券交易印花税、营业税也成共享税了。2002年所得税不再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以后,也无法让中央或者地方独享,所以也变成共享了。再加上实际上出口退税近年也是地方和中央共同分担,这样一来,最主要的税种几乎都成为共享税了。 以后要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应按减少共享税的方向努力。某些税收收入归属应该是比较清晰的:资源税实际上主要就是地方税,只有海洋石油不好界定对应的地方区域,所以可能还要继续归中央。物业税开征后,也应是地方税。现在这一点就可以明确。 所以这样一来,财税改革将可以使分税制在省以下无法落实情况下的地方“正税”不足状态,变成一个豁然开朗的新状态。

其他答案:今年财税体制改革首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具体要抓好以下方面改革: 一、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从今年要做的工作看,要强化预算的管理和监督,着重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深化部门预算,推进综合预算,扩大绩效考评试点。中央、省、地市级财政要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施到本级所有预算单位,并逐步扩大到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县级也要积极推进,并向乡镇延伸。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将中小学生免费教科书、药品、农机具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开展全国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大检查,规范采购行为。积极推进国债市场化改革,健全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组织中央本级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关办法。研究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二、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一般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补助。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今年的主要任务是,着眼于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的支出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标准支出测算范围,加大对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资源枯竭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调节区域内财力差异的责任,逐步减少财政管理层次,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都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从完善财政体制方面看,今年要调整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研究出台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确定县乡财政最低支出需要,并明确省级财政承担保障责任,对年度执行结果低于最低支出需要的县乡财政,中央财政在考核后,将按照缺口数额相应扣减该地区享受的一般转移支付,直接补助给县乡财政。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改进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测算办法。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加大对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支持,禁止开发区域另加转移支付系数,明显提高其标准支出需求的满足程度。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经济发达地区,要参照中央的办法,加大对辖区内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的财力支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城市逐步化解历史积累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对县乡等基层政府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省内地区间财力差异。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规范配套政策。 三、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要按照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继续做好各项税制改革工作。一是全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要抓紧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妥善处理总分机构税收分配及地区间税源转移问题,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二是继续增值税转型试点,并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目前我国实行的增值税是生产型的增值税。所谓生产型增值税,是指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款时,所购置的固定资产中所含进项增值税款不能抵扣,存在重复征税问题,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可以全额抵扣。目前世界上有130多个国家实行增值税,其中绝大多数国家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今年要继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实行这项改革,总结试点经验后在全国范围推广。三是改革资源税费制度。要将原来的从量定额征收,改为实行从价计征的方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加快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合理安排使用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资源性收入,重点用于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公共服务。推进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四是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同时择机推出燃油税,完善物业税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五是规范完善非税收入制度。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全面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坚决取消不合理和不合法的非税收入项目,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制度。积极建立完善政策监督、以票管收、收缴分离、单一账户管理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以及非税收入统计报告制度,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作用,推动逐...

财税体制: 税收制度是什么? 爱问知识人

税收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种构成税收制度。构成税种的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构成税收制度的税种主要包括所得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销售税、遗产和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等。 税种的设置及每种税的征税办法一般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这些法律就是税法。一个国家的税法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税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4个层次。其中,“税法通则”规定一个国家的税种设置和每个税种的立法精神;各个税种的“税法(条例)”分别规定每种税的征税办法;“实施细则”是对各税税法(条例)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具体规定”则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补充性法规。 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法律术语称为课税主体。 纳税人是税收制度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任何税种都有纳税人。从法律角度划分,纳税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两种。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利和负担义务的组织。 作为纳税人的法人,一般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查批准和登记、具备必要的生产手段和经营条件、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并能承担经济责任、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的单位、团体。作为纳税人的自然人,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如从事工商盈利经营的个人、有应税收入或有应税财产的个人等。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法律术语称为课税客体。 课税对象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种税种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每一种税都必须明确规定对什么征税,体现着税收范围的广度。一般来说,不同的税种有着不同的课税对象,不同的课税对象决定着税种所应有的不同性质。 国家为了筹措财政资金和调节经济的需要,可以根据客观经济状况选择课税对象,正确选择课税对象是实现税制优化的关键。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设置税目的目的一是为了体现公平原则,根据不同项目的利润水平和国家经济政策,通过设置不同的税率进行税收调控;二是为了体现“简便”原则,对性质相同、利润水平相同且国家经济政策调控方向也相同的项目进行分类,以便按照项目类别设置税率。 有些税种不分课税对象的性质,一律按照课税对象的应税数额采用同一税率计征税款,因此,没有必要设置税目,如企业所得税。有些税种具体课税对象复杂,需要规定税目,如消费税、营业税,一般都规定有不同的税目。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它体现征税的深度。 税率的设计直接反映着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税收负担的高低,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我国现行税率大致可分为3种。 1) 比例税率 实行比例税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比例税率的优点表现在: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收负担相同,能够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有利于公平竞争;计算简便,有利于税收的征收管理。 但是,比例税率不能体现能力大者多征、能力小者少征的原则。 收起回答

财税体制:财政学 - 税制类型与结构、税制体系

税收中性:国家在征税时不会改变微观主体的资源配置状态,就是税收中性。如果国家在征税过程中改变了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的消费者行为,或以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这被称为税收的非中性。


一、税制类型:

1、概念:单一税制、复合税制

(1)单一税制:只征收一种税 (2)复合税制:同时征收两种及两种以上税种的税制

二、税制结构:

1、概念:一国各种税的总体安排

2、演变:简单直接税,间接税为主,发达的直接税为主

发达国家:所得税比重稍有下降,商品税和服务税比重调高

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但所得税收入比重缓慢上升

3、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征收管理能力

(3)财政支出结构

(4)税收政策目标

(5)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

(考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时要把概念也一块答出来,并把各因素每条都扩展讲一下)


第二节、税制体系

一、商品课税

1、一般特征:

(1)课收普遍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

(4)计征简单

2、增值税(属于商品税)的优点:

(1)避免重复

(2)道道课税,减少或杜绝偷税行为

(3)增值税的课征与商品流转环节相适应,但是税收额的大小又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

(4)企业兼并和分立都不影响增值税

(5)可以实行零税率

3、增值税的类型:

(1)生产型(2)收入型(3)消费型

4、增值税的计征方法


二、所得税:以所有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1、特点:

(1)税负相对公平

(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4)课税有弹性

2、类型:

分类所得税、综合所得税、分类综合所得税

(1)分类所得税(我国采用):针对各种不同性质的所得分别规定不同税基税率,分别计算应纳税额进行课征。

(2)综合所得税: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

(3)分类综合所得税:将分类所得税综合所得税综合起来,采用并行征收制。先按分类所得税课征,再对个人全年总所得超过规定数额以上的部分进行综合加总,另按累进税率计税。


三、资源课税 和 财产课税 的一般特征

1、课税较公平 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 3、课税不普遍 ,且弹性较差


第三节、税制改革

一、基本问题:

税制改革的概念: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

二、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

1、增值税为核心、

2、统一企业所得税、

3、统一个人所得税、

4、调整开征其他一些税,例如资源税

三、我国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1、宽税基

2、低税率

3、差别待遇

4、严格管理

财税体制:财税大动作!增值税央地确定"五五分享",地方债务等迎解决方案

??10月9日,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保持增值税“五五分享”比例稳定,调整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三大举措。



专家认为,此次政策既能保证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平衡稳定,又能适度缓解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矛盾,还可以有效调动地方促进发展经济、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维护制造业和拉动消费的宏观经济目标。
?

《方案》提出三大基本原则

(一)保持现有财力格局总体稳定。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稳定分税制改革以来形成的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格局,巩固增值税“五五分享”等收入划分改革成果。

(二)建立更加均衡合理的分担机制。按照深化增值税改革、建立留抵退税制度的要求,在保持留抵退税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不变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优化地方间的分担办法。

(三)稳步推进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适时调整完善地方税税制,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将部分条件成熟的中央税种作为地方收入,增强地方应对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能力。
?

《方案》提出三大主要改革措施



(一)保持增值税“五五分享”比例稳定。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的通知》确定的2—3年过渡期到期后,继续保持增值税收入划分“五五分享”比例不变,即中央分享增值税的50%、地方按税收缴纳地分享增值税的50%。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鼓励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和拓展税源,增强地方财政“造血”功能,营造主动有为、竞相发展、实干兴业的环境。

(二)调整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
建立增值税留抵退税长效机制,结合财政收入形势确定退税规模,并保持中央与地方“五五”分担比例不变。为缓解部分地区留抵退税压力,增值税留抵退税地方分担的部分(50%),由企业所在地全部负担(50%)调整为先负担15%,其余35%暂由企业所在地一并垫付,再由各地按上年增值税分享额占比均衡分担,垫付多于应分担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按月向企业所在地省级财政调库。合理确定省以下退税分担机制,切实减轻基层财政压力。具体办法由财政部研究制定。

(三)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

按照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要求,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将部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现行消费税品目逐步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具体调整品目经充分论证,逐项报批后稳步实施。先对高档手表、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等条件成熟的品目实施改革,再结合消费税立法对其他具备条件的品目实施改革试点。改革调整的存量部分核定基数,由地方上解中央,增量部分原则上将归属地方,确保中央与地方既有财力格局稳定。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制定。

《方案》还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严肃财经纪律,推进配套改革。


?

理清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关系 ,构建更稳定的政府间财力分配格局

当前,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分配是本轮财税改革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需要根据财税体制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在共同探索中进一步磨合。基本原则是既要保证中央领导权,又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充分体现双重体制的配合性,重视协商协调和沟通合作。

“此次国家出台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政策,是在充分保障分税制改革有序推进和中央与地方整体利益稳定的基础上,针对连续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增大、财政资金趋于紧张而出台的调整政策,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就认为,本次政策既能保证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平衡稳定,又能适度缓解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矛盾,还可以有效调动地方促进发展经济、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则认为,提高地方级收入比重,方向重于幅度。10月9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的通知,为保持现有财力格局总体稳定,建立更加均衡合理的分担机制,稳步推进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方案的总原则是增加地方级税收分成比重,虽然这是个开始,而且初期可能比重增加不大,但在减税降费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方向非常重要,预计地产财政收支压力未来可能会有所缓解。



张依群表示,此次调整政策涉及财税改革的预算管理、税制改革、政府间财力分配三大方面,可以理解为是财税改革在大规模减税背景下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系统性推进,其实质是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关系,稳步且实质性推进消费税制由生产向消费环节改革,稳定并增强地方财政库款调度能力,这不仅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力分配改革,也是地方政府间的财力转移改革,对增值税缴税高、消费能力强的地方形成一定利好,从而实现维护制造业和拉动消费的宏观经济目标。

李超表示,预计未来改革措施会更多,扩大地方级收入比重。并且建立地方税种仍可能提上日程。

李超解释,自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税收分成,地方政府的收入占比较低,形成了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这可能也为隐性债务问题、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过高以及房价过高等问题留下隐患。这次改革旨在扩大地方政府分成比重,我们预计能够逐渐解决这些问题,预计未来的改革措施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另外,解决地方和中央财权和事权不对等问题,还有关键一招是建立和完善地方税种体系。本次改革也提出,适时调整完善地方税税制,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将部分条件成熟的中央税种作为地方收入,增强地方应对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能力。目前环保税已经实行,未来预计会建立更多地方税种。



这一体制调整和税制构建政策在充分考虑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为下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更稳定的政府间财力分配格局做必要的准备,可谓既利当前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又利长远符合财税改革整体规划和发展预期,对保护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财税体制:从“张居正改革”看财税制度变革动因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王大的歌

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赋税论》中认为,国家的经济系统和赋税有密切关系。如何构建合理完善的税收制度是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如果执政者对国家的经济面貌(人口、财富、产业周期)没有深刻的认知,就无法确定合适的税率,过高税率会伤害税源,降低经济活力,但低税率又可能会造成国家财政支出乏力,无法维持公耗,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统治的稳定都是极有害的。总而言之,不合现实的税制造成征税效率低下,资源流转效率低。那么,我们不免要思考,财税制度是如何存在的?其变革的动因是什么,与什么相联系?

自国家建立以来,“税”便产生了,有关“税”的各种论述也层出不穷。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关于税收和经济的关系,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早就有所论述。先秦著作《管子》就表明财税是国家运作的基础,提出“地者,政之本也”。《权修》篇写道,“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表明了税赋经济性的重要特点,以及“国富”的前提是“民足”的思想。此外,我国古代的改革家也十分重视税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商鞅变法就通过对商业课以重税来促进农业发展,“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通过一系列重农抑商的财税政策,使秦国一跃成为诸侯国霸主。

从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交织的视角来看,财税制度就是税收资源在政府间分配的制度性安排,它既体现了对公用资源分配的过程和实现形式,又承担着政府的经济职能。

明代的万历首辅张居正,以强有力的税法改革暂时解决了明王朝的财政危机,为行将朽木的明王朝赢得了一丝生机。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吏治腐败,皇族宗藩繁衍,致使农民负担日益沉重,赋役不均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作为赋役征收依据的黄册失真失效,明朝政府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里甲制度趋于瓦解,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基层税源的管理和控制,基层税源中的农业税,即田赋是明王朝最大的财政进项,税源枯竭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

然而底层农民的经济状况却更加恶化了。一是税收管理体制混乱。由于黄册失真,即使许多农民已经失去土地,官府仍然按照登记在册的户籍要求农户征税,但真正拥有土地的豪强则得以免税,致使税法被束之高阁。地主和官僚相互勾结,巧取豪夺,侵占田地,最后导致只占少量土地的自耕农承担了众多田赋。二是权贵征用无度。明王朝的宗藩庞大,据统计,宗藩见存人口从洪武中期的58人发展到万历甲辰时期的80000人之巨。他们既享受高额的俸禄,又兼并大量土地、隐匿财产,使国家的税田大量减少。明嘉靖41年,御史林润才指出:“……夫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来凡八百五十三万石……夫赋不可增,而宗室日益繁衍,可不谓寒心?” 三是政府财政赤字严重。明朝中后期,太仓银库常常入不敷出,正德时期赤字351万两,嘉靖七年111万两,隆庆元年345万两。

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使得明朝政府加重了对百姓的科派与搜刮,致使民怨四起、民不聊生,底层人民和官僚权贵的矛盾已经累积到即将爆发的地步。张居正对于明王朝财税状况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他从土地兼并问题入手,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抑制土地兼并,集中整理税源,重点改革税制。税收上,他以清丈田亩的措施增加税源,实行一条鞭法,简化税收原则,减轻百姓负担。财政上,他倡导朝廷缩减不必要开支、精裁冗员,并且限制了年少贪财的万历皇帝对内帑的随意调用,由于税法改革成效显著,万历五年太仓收入突破400万两白银,缓解了财政危机。

从深层原因分析万历前期张居正改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改革使国家的财税制度适应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在照顾农民利益的同时,整顿了权贵宗藩对国家资源的侵占情况,缓解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可以看到,国家的财税制度决定了政府如何执行其财政职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只有结合具体的时代语境,才能处理好资源分配、公用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管理决策问题。

然而,由于改革触犯了众多宗藩、权贵官僚的利益,一度遭到巨大的阻碍。张居正在世时尚且能凭借自己作为帝师和内阁首辅的身份,培养心腹,把持朝政,以个人威望和政治手段推行税制和吏治改革。但在他死后,被压抑多年的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家族进行了疯狂报复,改革也不再被坚持,大明王朝离末路也越来越近了。

【松汇智企】提供代理记账、公司(工商)注册及税收筹划等企业财税服务等问题,请咨询客服或添加客服微信(WDYY809),松汇智企提供一对一服务,免费沟通帮您解决财税难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皆遵循版权声明,如果没得相应的授权,禁止转载,同时对于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如若有涉及版权、声誉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并提出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后根据相关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